“連續13年被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,投入18.6億元人民幣,“標準化”完成了改建2678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,改建總面積高達90余萬平方米,上海已出色打造了設施完善,環境舒適,就醫便捷的社區衛生服務網。”這是市衛生局于12月29日在浦東新區召開的最后一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“標準化”建設竣工驗收現場會通報的情況。這一改善民生,關注百姓健康的舉措,為在全國率先打造1560就醫圈打下扎實基礎(備注:“1560”就醫圈,即百姓步行15分鐘就能抵達一所醫療機構,60分鐘內能找到一家三級醫院),將在上海推進衛生事業發展史上寫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頁。沈曉明副市長出席現場會并作重要講話。
從1997年開始,市政府就將改善社區衛生服務,方便社區居民就醫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,提出按照每個街道(鄉鎮)設置1所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、每1-2萬人口(或3-5個居委會)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、每個中心村設置1所村衛生室的要求,讓中心城區居民步行走15分鐘路程就能方便就醫,在全市打造成體系健全、設施良好的社區衛生服務網。據統計,13年來,這一市政府實事項目上各級政府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8.6億元,共改建了2678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,建設總面積超過90萬平方米。通過標準化建設后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寬敞明亮,溫馨舒適,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積平均在3000平方米左右;社區衛生服務站為150平方米左右;中心村衛生室為120平方米左右;一般村衛生室為60平方米,大大方便了社區居民看病。
尤值一提的是,上海在打造推進“標準化”社區衛生服務網建設中,還實施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。2007年,本市推出了社區服務中心門診診查費減免政策,切實減輕了市民就醫負擔,得到廣泛好評。據統計,截至2008年底,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減免約8527.57萬人次,定向轉診約16.94萬人次。2008年10月1日起,本市又在郊區村衛生室率先實施了基本藥品零差率政策,在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了166種基本藥品零差率,引導居民常見病、多發病首診下沉社區。據統計,本市23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配備零差率藥品155種,配備率93.4%,平均使用134種,使用率達86.5%。
上海體系健全的“標準化”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的建設,讓社區居民擁有了健康“守門人”,深受市民的歡迎,社區門診人次數占全市門急診總次數的構成比逐年遞增,2006年占33.18%,2007年占35.44%,2008年占37.21%,并且醫療費用支出明顯下降。據統計,2008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均次費用117.88元,比二級醫院平均水平(197.44元)低 40.30% 。